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Hong Kong.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Hong Kong. Show all posts

Monday, June 22, 2020

情繫調景嶺:二十個嶺上人的故事

丁新豹, 汐爾, 劉義章
check holdings in CityU LibraryFind
check resources on the same subject in CityU LibraryFind

對很多香港人來說,調景嶺只是近百個地鐵站的其中一個名字,但對於那些在這片土地上出生和成長的人們來說,這個地方盛載著他們人生中不少珍貴的回憶,他們的回憶又牽連著近代中國歷史的發展軌跡。

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結束不久,國共內戰就打響了。為了逃避戰火,不少同胞南下香港,其中包括不少國民政府官員和軍人。他們或許沒有想到,調景嶺最終會成為他們安身立命的家園。隨著一九九○年代香港回歸在即,調景嶺面臨被清拆的命運,嶺上人從此分散於不同社區。

今天的調景嶺已經是高樓大廈林立的住宅區。殊不知,這個社區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及生活模式,特別是當年嶺上人在這片荒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家園。如果說他們是「獅子山精神」的先導,一點也不誇張。

透過本書中二十個故事,我們可以細味充滿感情的文字,以領略嶺上人昔日的生活;細看已經發黃的照片,以重現調景嶺昔日的風貌。

(摘錄自cp1897.com.hk)


Monday, June 15, 2020

書店現場: 香港個性書店訪談札記

周家盈
check holdings in CityU LibraryFind
check resources on the same subject in CityU LibraryFind

「讀這本書可以看到香港的獨立書店的光景,也可以看到出版這本書背後的獨立出版的精神,能對他們熱情的來源有所體會。」
--台灣大塊文化董事長/ 郝明義

「期許人們關注香港書店的生態而非疲態。」
--《書店現場──香港個性書店訪談札記》/周家盈

看看逛逛,買書細讀,
這應該是讓書店延續及對書店支持的最好方式吧。

●12家香港個性書店訪談錄
●46家書店慢慢遊地圖
●資深書店職人講談記

當看到《書店日常──香港獨立書店在地行旅》的延續篇推出,
你或許會訝異,問:「怎麼香港還有那麼多書店?」

或在舊區街道上、或在二三樓甚至更高層之中、
或在屋邨街市裡、或在偏僻菜田上……
各家書店各有個性,
都是主理人對書店的理念與熱情的反映。

我們不知道在《書店日常》、《書店現場》之後,
還會不會再有延續篇的推出。
惟望這兩冊小書,能喚起大家對香港書店的重視,
關注書店日常的經營生態,也多前往書店現場,
看看逛逛,買書細讀,
這應該便是讓書店延續及對書店支持的最好方式吧。

(摘錄自誠品網路書店)


Monday, May 25, 2020

你看港街招牌

李健明
check holdings in CityU LibraryFind
check resources on the same subject in CityU LibraryFind

在電腦字體盛行的今天,
我們要如何欣賞手寫字招牌的美?

說起香港街道特色,怎能不想起頭頂上五花八門的招牌?
然而你有留意到招牌已漸漸被拆卸嗎?
本地招牌製作者李健明為了保育手寫招牌字的文化,
開展了「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
經常帶領招牌導賞團的他,今次將透過「招牌佬」的視覺,
用文字記下屬於香港的招牌故事!

細說「李漢港楷」的創作歷程!
簡述招牌製作的工藝知識!
帶你散散步,隨處發掘本地招牌的故事!
揭露招牌上的視覺巧思和秘密!

讓我們抬頭欣賞招牌美學!

(摘錄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Monday, April 6, 2020

城市地標 : 殖民地時代的西式建築

陳天權
check holdings in CityU LibraryFind
check resources on the same subject in CityU LibraryFind

文物建築是城市的標誌,亦是歷史的活見證。今天香港僥倖留存下來的文物建築已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但隨著城市發展,它們大多隱沒於高樓大廈之間,逐漸被人遺忘。回歸前後,社會上掀起本地史熱潮,市民對舊建築擁有一份情懷,特別是滿載集體回憶的地標;政府亦意識到要保育有集體回憶的歷史建築,推出活化閒置歷史建築的計劃,令它們得以重生。

本書以香港歷史發展為脈絡,串連殖民地時期各主要地區的主要西式建築,包括行政、軍事、法治、醫療、商廈和會所等不同類別,當中絕大部分是法定古蹟或評級建築,目的是希望引起大眾注意這些地標,從而了解香港如何走過這百多年的路。

(摘錄自cp1897.com.hk)


Monday, January 13, 2020

尖沙咀海濱:歷史、城市發展及大眾集體記憶

蔡思行
check holdings in CityU LibraryFind
check resources on the same subject in CityU LibraryFind

尖沙咀海濱曾經是香港海陸空交通的樞紐,1960年代起逐步成為九龍半島以至整個香港的旅遊、消費、商業、文化及康樂活動中心的龍頭。1970年代,香港政府更發展尖沙咀為文化中心,尖沙咀海濱的文化設施包括香港文化中心、太空館、博物館等,較中環更多元化。

時至今日,尖沙咀海濱仍然是市民及遊客常到之處,其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和大眾記憶,也是代表着香港的文化符號。本書引用了不同的檔案資料及珍貴的圖片,詳細記述尖沙咀海濱的歷史變遷,闡述從公用九龍倉碼頭到今日海港城的發展,並討論尖沙咀海濱和尖沙咀東部為什麼滿載了如此大量的集體記憶。過去尖沙咀海濱曾有多座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如尖沙咀火車站、舊水警總部等,本書深入探討了當年社會對保留、拆卸、重建和保育的爭議;同時又分析市民與遊客、康樂與商業對尖沙咀海濱公共空間的競逐和爭議。

香港寸金尺土,城市發展政策、大眾記憶、歷史建築保育等都是社會十分關心的議題,期望本書可為香港的歷史留下一筆紀錄,亦為將來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摘錄自cp1897.com.hk)

Monday, November 25, 2019

校長畢業了 : 亦師亦友心底話 (The Principal's Graduation My Heartfelt Words)

沈祖堯
online access from HyRead ebook
check holdings in CityU LibraryFind
check resources on the same subject in CityU LibraryFind

榮獲2019年第二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心理勵志類別的「出版獎」

大學教育的價值和理念,談何容易?怎樣做一個儉樸、高尚和謙卑的人?提倡人文關懷、高舉道德,往往與今天的市場價值、競爭排名背道而馳。大學的校長面對著校園內外的爭論與風波,便需要在各種張力之間找出平衡點。

就任大學校長之後,沈教授身體力行,與老師和學生近距離享受大學生活,同憂同樂。《校長畢業了》收錄了沈祖堯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七任校長期間在大學網頁發佈的57 篇網誌,就大學的教育理念與社會責任,年青人的成長路與抉擇,校長的使命與挑戰、價值觀和生命觀等話題,以情理兼備的真摯筆觸,跟他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與關心年青人的人娓娓道來。

(摘錄自cp1897.com.hk)


Monday, October 21, 2019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荻舟

程翔
check holdings in CityU LibraryFind
check resources on the same subject in CityU LibraryFind

榮獲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本書共分三部分:探討有關六七暴動的幾個概觀問題,解讀吳荻舟《六七筆記》,並附有吳荻舟遺文。全書的重點是吳荻舟。

吳荻舟長期領導中共在香港的地下黨,掌握中共對香港的政策,他留下來的筆記,反映了當年中共在港的活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香港六七暴動」的官方檔案尚未解密,吳荻舟筆記提供了暴動期間的內情和一手線索。讀者可以看到:暴動的左傾思想根源、發動暴動的動機和目的、暴動的組織指揮系統,以及總理周恩來在暴動中的角色等,還可以看到吳荻舟對整件事的反思等。

吳荻舟並沒有《六七筆記》這樣的一本書,這是他女兒吳輝發現父親的一本筆記本,裏面記載的都是香港六七年暴動期間中央的內部討論。《六七筆記》是一本工作筆記,不是完整的文章,需要詳加解讀。

本書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六七暴動以下幾個方面有不少新的發現:在六七暴動的成因、中共同英國秘密協定不反對香港由英國接收、中共一直在香港保存着兩個地位平行的地下組織,一個是已經半公開的「香港工作委員會」,另一個是迄今仍然保密的「香港城市工作委員會」(這個「城工委」外界一無所知)。此外,還有很多所謂「二、三、四線」組織。第四,沙頭角槍擊事件是中央軍委直接部署、由解放軍正規部隊執行的。第五,英國解密檔案對六七暴動研究提供新角度。

(摘錄自 hkbookcity.com)


Monday, October 7, 2019

失治之城 : 掙扎求存的香港 (A City Mismanaged: Hong Kong's Struggle for Survival)

顧汝德 (Leo F. Goodstadt)
check holdings in CityU LibraryFind
check resources on the same subject in CityU LibraryFind

作者顧汝德為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曾為港英政府出謀獻策,本書聚焦房屋供應、醫療和教育等普羅讀者最關心的民生福祉,提供相關的數據及文獻,全面分析香港管治制度崩壞的主要因由。

從土地大缺失、「劏房」貧民窟湧現、公營醫療「爆煲」、到中港融合的錯誤定位,點出歷任行政長官及其治港班子的一連串災難性的失策及弊政,如何危害香港人的財產、生活素質以至人命安全。

(摘錄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Monday, September 16, 2019

根著我城: 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

陳智德
check holdings in CityU LibraryFind
check resources on the same subject in CityU LibraryFind

了解香港文學,必須從這本開始!

香港文學的發展不是建立在對於「非本土」的否定之上,也不是簡單地由無到有的過程,實際上存在更多的矛盾、游離。本土與非本土共同構成香港文學本土意識的複雜性,結合流動與根著的辯證,作為本書《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回顧、論述戰後至2000年代香港文學的核心。

陳智德的《根著我城》以文學史架構為綱的系統論述,主要論及的作家包括望雲(張吻冰)、趙滋蕃、張一帆、阮朗、曹聚仁、徐訏、力匡、舒巷城、楊際光、馬朗、蔡炎培、劉以鬯、西西、梁秉鈞(也斯)、鄧阿藍、洛楓、董啟章、潘國靈、謝曉虹;也旁及符公望、黃雨、沙鷗、葉靈鳳、陳君葆、何達、唐君毅、林以亮、夏侯無忌(齊桓)、司馬長風、吳煦斌、松木(蔡振興)、戴天、馬覺、崑南、盧因、陳冠中、葉輝、游靜、馬國明、李碧華、辛其氏、郭麗容、鍾玲玲等。

書中論及的作品始自戰後初期黃雨、符公望的左翼詩歌、1950年代趙滋蕃、阮朗、徐訏等人的小說,下迄2007年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和陳冠中《事後:本土文化誌》等;亦從報刊研究角度分析《華僑日報‧學生週刊》、《七○年代雙週刊》、《越界》、《香港文學(雙月刊)》、《今天‧香港文化專輯》等刊物的時代意義和文學史位置,探討議題含括左翼詩歌、反共小說、寫實主義文學、現代主義文學以及有關方言詩歌、自我改造、新民主主義文藝等概念,是陳智德無間斷地從事香港文學研究二十年成果的階段性總匯。

陳智德在《根著我城》一書討論香港文學的不同之處是本土意識的不同面向。1930年代至2000年代多種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香港文學的本土意識,在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方向,而本土意識並不等於對地方人事的肯定,也可以包括對地方的否定和批評。因應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特殊狀況,認識香港文學以至台灣文學的個別性發展,才能認識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全局,因此本土並不狹窄,反而是通往普遍之途,正如抗戰時期的民族形式論爭所提出,地方認同並不與民族認同相矛盾。

(摘錄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Monday, September 9, 2019

疏離的人心:香港社會思潮評析

黃海
online access from HyRead ebook
check holdings in CityU LibraryFind
check resources on the same subject in CityU LibraryFind

香港回歸中國已20年有餘,但香港人心卻愈發疏離。到底有甚麼原因驅使香港人漸行漸遠?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又應如何回應社會訴求?《疏離的人心:香港社會思潮評析》正是對這種疏離心態的全面描述。

要了解疏離問題的癥結所在,必須從剖析香港近年的社會思潮入手。本書共八個章節,從不同角度探討香港現存的社會問題,研究範圍觸及香港傳統核心價值、政治及民主發展爭議、社會貧富懸殊問題、特區政府管治能力、日漸激烈的中港矛盾、近年冒起的本土主義以至分離主義思潮,以及「一國兩制」前景,藉此發掘人心歸向的主題。

近年有關人心背向的討論廣受注目,卻甚少有針對此重大議題的專著。香港面臨2047年後「二次前途」安排,本書正好讓關心香港社會和前景的社會人士及年輕一代,對香港思潮有更深入的了解。

(摘錄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Monday, July 22, 2019

Bruce Lee: A Life

by Matthew Polly
check holdings in CityU LibraryFind
check resources on the same subject in CityU LibraryFind

“The first noteworthy treatment of its subject—and a definitive one at that...Fascinating narrative threads proliferate.”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The most authoritative biography—featuring dozens of rarely seen photographs—of film legend Bruce Lee, who made martial arts a global phenomenon, bridged the divid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smashed long-held stereotypes of Asians and Asian-Americans.

Forty-five years after Bruce Lee’s sudden death at age thirty-two, journalist and bestselling author Matthew Polly has written the definitive account of Lee’s life. It’s also one of the only accounts; incredibly, there has never been an authoritative biography of Lee. Following a decade of research that included conducting more than one hundred interviews with Lee’s family, friends, business associates, and even the actress in whose bed Lee died, Polly has constructed a complex, humane portrait of the icon.

Polly explores Lee’s early years as a child star in Hong Kong cinema; his actor father’s struggles with opium addiction and how that turned Bruce into a troublemaking teenager who was kicked out of high school and eventually sent to America to shape up...

(Excerpt from amazon.com)

Monday, July 15, 2019

香港地區報 : 18區文藝地圖

鄧家宙; 繪者: Carmen Ng
check holdings in CityU LibraryFind
check resources on the same subject in CityU LibraryFind

平日不以為意的城市風景,在極富想像力和細膩的插畫演繹下,也可變得大異其趣。本書以漫遊香港18區為主題,讀者可從插畫重新細味區內不同的古蹟、地標建築、文青據點及郊遊玩樂點,輕鬆地來個深度的風俗歷史文化遊。

  十八份關於「香港地」的文藝號外!
  從紙上重新發現
  我城歷史和文藝風景的可愛!

本地年輕插畫家Carmen Ng,今次以0.03mm代針筆極細膩地重新勾勒香港十八區景點,網羅四百多個歷史文化古蹟、地標建築、文青藝術潮流據點及郊遊玩樂點,其水彩畫作充滿天馬行空點子,自成一格,更有香港史學會的鄧家宙博士之精練闡釋,如數家珍地把香港地景點背後的掌故和趣聞與畫作有機地結合,讓平日我們不以為意的城市風景,都變得大異其趣。

(摘錄自博客來網路書店)